当前位置:主页 > 商业资讯 >

贵州:万桥飞架助推高质量发展

发布时间: 2023-03-20 19:13:47 来源:中国日报中文网

中国日报版面截图

自去年12月大发渠特大桥通车以来,慕名涌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团结村的游客越来越多,这座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、时代楷模黄大发命名。青山绿水间,鲜红色的桥拱如蛟龙出海,壮丽无比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大发渠特大桥是仁遵高速公路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,桥梁全长1427米,主桥跨径410米,是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。大桥地处峡谷之间,地势险峻,桥面到谷底约280米,属施工难度极大的桥梁。

然而,这些困难不能阻挡贵州发展的决心。贵州境内沟谷纵横,以山地和丘陵为主,公路建设需要比其他地区投入更多金钱和技术。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交通畅通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,也只有有逢山开隧、遇水搭桥,才能冲出重山阻隔。

据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许湘华介绍,该省高速公路平均桥隧比达到45%以上。“近年建成的剑河至榕江高速公路,桥隧比高达77%,工程造价更是平原地区的2倍以上。”他补充说道。

截至 2021 年底,贵州在建和已建桥梁共 29660座,其中高速公路桥梁15572座。

国际奖项

许湘华表示,世界高桥前100名中,有49座在贵州;世界高桥前10名中,有4座在贵州;获得“古斯塔夫斯·林德撒尔奖”的桥梁全国有9座,而贵州就占4座。跨越赶超的“黄金十年”里,贵州实现了从“地无三里平”到高速平原的历史性转变,成为“世界桥梁博物馆”。

2016年,杭瑞高速北盘江大桥正式通车,这座大桥以桥面至江面565米的垂直高度,被吉尼斯官方认证为“世界最高桥”。

“如此高桥,建在云贵地界的高山峡谷深处,高海拔峡谷上,又在大悬壁状态下作业,受风力影响很大,需要很高的精准度。而且峡谷运输困难重重,交通不便,道路狭窄,过去材料运输都是‘化零为整’,但这次却是‘化整为零’,把组件拆分到现场再一件件拼装起来。”中交二航局项目总工王超介绍道。

从天空俯瞰,北盘江湍急的水流把崇山峻岭切割出一道深深的裂痕。为使两岸相连,在此设计建造的花江峡谷大桥设计全长2890米,主桥跨径1420米,桥面距水面垂直距离625米,预计2025年建成后将成为主桥跨径和高度世界第一的山区桥梁。

“建造这么高的桥,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巨大挑战。”花江峡谷大桥项目经理吴朝明说。

引起广泛关注的不仅仅是贵州运用在桥梁建设上的前沿工艺,还有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。

在团结村,为解决缺水难题,“时代楷模”黄大发30年前带领乡亲们,克服重重困难,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近万米的“天渠”。眼下,在渠的上方,一座大桥跨越高山峡谷,为偏远山乡带来新的生机。

三个愿望

1959年,黄大发被推选为村里的大队长,他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:一是引水,二是修路,三是通电。

与该村缺水的窘境相比,几公里外的村子却水源富足,只不过两村之间被大山绝壁隔断。黄大发带领村民修渠引水,然而没有任何修渠技术,他们蛮干了十年还是没有出成果。

经历这次失败,很长时间过去了,没有人再提修渠的事情,但黄大发不曾忘记。1989年,54岁的他主动要求到水利站学习,三年时间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。

1992年春天,大发渠动工。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,绕三重大山、过三道绝壁、穿三道险崖,历经两年多时间,挖通了这条近万米的“天渠”。

水通了,黄大发没有止步,他带领群众开展“坡改梯”,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,昔日荒山荒坡变成了肥沃的良田。

黄大发被誉为“当代愚公”。愚公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,他不畏艰难,坚持不懈,挖山不止,最终感动天帝而将挡在他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挪走。黄大发没有得到天帝的帮助,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

重点工程

大发渠特大桥是仁遵高速公路主要控制性工程之一。仁遵高速公路全线52.45公里,包括101座桥,26座隧道等工程,设计速度100km/h,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。公路用时4年建成,由贵州省公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建,预算投资128.亿元。

通车后,遵义市区到仁怀的车程由之前的1小时30分缩短至30分钟,将有力促进沿线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
仁遵高速项目办党支部书记、主任徐应禄介绍:“这条双向六车道的城乡‘大动脉’将使沿线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利,农产品外运更便捷。同时,将有利于优化和完善路网结构,强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加快黔中经济区的建设,进一步加强黔北地区和川渝的联系,对推动遵义市、仁怀市同城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”

如今这座壮丽的大桥已成为当地颇受欢迎的旅游打卡点,而桥下的团结村也成为赏桥的绝佳场所。

一大早,家住遵义城区的曹立红就带着一家老小10多口人到大发天渠景区,住民宿、品农家菜,一家人玩得不亦乐乎。“原来要两个小时,现在二十多分钟就到了,高速开通后,我们过来游玩方便多了。”曹立红说。

“仁遵高速通车后,团结村一天的游客能达到上千人,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腊肉、土鸡蛋等农特产品的销售。”团结村党总支部书记王朝海介绍道。

“以前我们没有水、没有电、没有路,农产品出不去,村民种地需要肥料,就只能步行进城去背。现在好了,不缺水,不缺电,产业也发展起来了,高速路还修到家门口。”说到现在的变化,村民唐小松笑得合不拢嘴。

“天渠”之上,“天桥”飞架,88岁耄耋老人黄大发的愿望也照进了现实,“现在村里有水、有电、有路!高速通了,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团结村,看我们家乡的变化,老百姓的幸福感、获得感和满足感日益增强。”(记者 罗望舒 杨军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)

原文见3月20日中国日报6版 英文链接:https://www.chinadaily.com.cn/a/202303/20/WS6417b091a31057c47ebb55ac_1.html

标签: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