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商业资讯 >

世界微资讯!“乡村药神”:残疾村医行医40年退休仍坚守山村 曾成功抢救难产孕妇保住母子

发布时间: 2023-06-21 23:10:25 来源:红星新闻

肢体三级残疾,行走蹒跚,何明学却在乡村医生岗位上服务了40余年,医疗箱背坏了12个,拐杖用坏了24个,代步车骑坏了6辆……

从20岁当上村医,何明学就再没换过工作,一直在村里行医,见证了菩船村40余年的变迁,往日贫穷的乡村,现在已交通便利。老百姓看病原来大多在村里,现在已可方便地前往四川巴中城区。


【资料图】

↑何明学工作照

如今,村里的老人多了,村医的工作范围也发生变化,注重公共卫生和基础诊疗服务,并做好相关宣传。但何明学依然待在村里,因为还有很多老人找他看病,村里的老人们还是更相信眼前这位“老医生”,在他们眼里,何明学就是真正的乡村“药神”。何明学也一如既往为他们治病,并随时家访。

虽然,何明学年过六十并已退休,但他依然在村里坚守。他说,留在村里,是希望生病的老人们能随时找到自己。当年正是村民们的帮助,他才得以继续求学当上了村医,“村民的恩情,我得记住一辈子……”

从小家贫:

母亲病逝那年立志从医

在村民帮助下求学当上村医

6月5日,大雨过后,转晴,初见何明学是在四川省南江县双流镇菩船村,他走路蹒跚,个子不到1.5米,很难想到他是一名村医,更难以想象他在村医岗位上服务了40余年。

↑何明学给村民看病

何明学,出生于1962年12月,当时他父母已育有六个子女,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。他们一家人住在大巴山深处,当时还叫菩船乡(现已撤乡合并到南江县双流镇)。由于子女众多,何明学父母的压力很大,生活过得紧紧巴巴。提起小时候的生活,何明学直摇头,家中姊妹多,吃饭穿衣都成问题,“衣服穿哥哥姐姐穿过的衣服,家里吃稀饭都难”。要是有个头疼脑热,在山里找个医生更难,很多时候只能强忍着。

为了养活一大家人,作为农民的父母,操劳了一生,母亲还积劳成疾。1970年3月16日深夜,母亲突发疾病,因当时菩船村距正直镇医院较远,交通落后,还没等到村里医生到家,何明学母亲已不幸病逝。

何明学说,因母亲没得到及时救治,自己心有不甘。也就是在那年,8岁的他暗下决心要当一名医生。

靠着省吃俭用,1974年,何明学考上初中,因成绩优秀经常受到学校表扬。然而,因家境贫寒,他的学业面临中断,就在家里连1.5元学费都拿不出时,菩船村的村民们知道后,为他送上吃穿用品,筹足学费后才继续上学。

然而,“麻绳偏挑细处断”,15岁时,何明学突发疾病,后来又因干活时多次背重物,双腿逐渐变形,走路变得蹒跚。这场疾病具体是什么病,因当时医疗条件不好无法确诊,至今也是一个谜。

从此,何明学双腿落下残疾。

1978年,16岁的何明学通过两年村医实习,顺利考入南江卫校,村里人倍感光荣,慷慨地为他补助学费,他才得以走出大山。

当时,他先是走路到正直镇,再乘车翻山越岭前往位于南江县城的学校读书。他的“村医人生”,从此埋下了伏笔……

行医40年:

既做村医又当农民

他是村民口中的“乡村药神”

1982年3月,通过在南江卫校的两年系统学习,何明学顺利取得学历证书和乡村医生证书,然后回到老家菩船村卫生室当起村医。打针、输液、开药、还得接生孩子……此外,除了当医生,他还得种庄稼,养活一家人。何明学称,在他们那里村医就得是“全能人才”。

“那时候药价很低,头痛粉才1分钱1包。”何明学说。但因经济和交通条件有限,村民患病后经常都是“忍”,实在忍不住了才会找医生看病,很多情况下都是买一点止疼药后又开始干活。

↑何明学给村民看病

对何明学来说,最难的就是出诊。因身体残疾,他腿脚行走不便,行走慢,但还是坚持在第一线。

何明学回忆道,1986年10月15日夜,大雨,正直镇八村的陈吉珍急性肠炎发作,其丈夫张继猛请自己前去诊治。情况紧急,他打着雨伞、拄着拐棍就出门了,张继猛帮忙背着医药箱,走到三岔河(小地名),因道路湿滑,他不小心摔到河沟里,张继猛急忙将其拉了上岸。当时,他全身湿透,脚已摔伤,在现场服了止疼药后,又继续往张继猛家赶去。

赶到张继猛家时,陈吉珍已痛得晕了过去,他急忙对患者进行心脏复苏治疗,等到打针、输液、吃药这一整套诊治流程下来,已是凌晨两点了,待病人情况稳定下来,他才喘了一口气。为防病人病情再次发作,他又在患者家守护了一晚上,直到早上才离开。

除了陈吉珍,何明学还是菩船村二社村民汤小英母子的救命恩人。1995年12月一天晚上,汤小英难产,面对孕妇晕血,婴儿窒息,何明学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,终于保住了这对母子。听到七斤多重婴儿的哭声,母子平安,何明学直接累瘫在地上。

汤小英称,当时她在家生孩子,用了一天时间孩子也没有生下来,到了第二天,家里人着急,就想抬着自己到正直镇卫生院救治,但因距离太远,路不方便,便放弃了。后又想到,村医何明学医术不错,就打算向何明学介绍情况后,再把汤小英抬过去。但没想到的是,何明学了解了情况后,为了汤小英着想,直接前往其家中帮忙接生。

汤小英还称,要不是何明学及时赶到,他们母子恐怕会出现生命危险,“娃儿生下之后,脸上乌青,还不哭,通过何明学的救治,才哇的一声哭了,我心中的石头这才落地。”如今,汤小英的儿子已经20多岁,在外务工,但他们一家始终对何明学心存感激。

就这样,克服着身体不便,何明学一直坚守在村里治病救人。40余年来,他已记不清到底看了多少病,救了多少人。但在村里老人们看来,他就是菩船村里的真正“药神”。

一生印记:

13个医疗箱和24根拐棍!

走遍全村,每家病人情况一清二楚

在何明学家中,至今还保留着外出行医的医疗箱和6辆代步车。

他说,之前医疗箱用坏了12个,拐棍用坏了24根,都已扔掉。家里这个医疗箱,还是最近几年时间才换的。

这些年,随着菩船村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,他购买了老年代步车,村民看病也会直接到卫生室,医疗箱已基本在家“退休”。

但在年轻时,因交通不便,背着医疗箱到处给村民看病,是他的工作常态。交通便利之后,为方便工作,他也买了残疾人代步车“走村串户”。之前几辆代步车用坏之后,还放在家中未处理,现在他开的是四轮充电代步车。他说,“这已是10多年来,我的第6辆车了。”

菩船村原村支书陈飞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,在上世纪80年代,菩船村村民居住不集中,公路很少,只有走小路才能到村民家中,何明学腿脚不方便,徒步去给村民看病,还挎着一个医疗箱,上上下下更加困难。“有时候下村,经常遇到他一个人挎着医疗箱,拄个拐棍在村上走路,一问就是村里某某生病了……”

↑何明学获得的荣誉

医疗箱和拐棍,是何明学的“村医人生”最好的见证。40余年,因走路不便导致他的医疗箱更容易损坏,前前后后换了13个医疗箱。

陈飞说,因为身体残疾,何明学走路弯着腰,步履蹒跚,医疗箱在其腰间无法固定,来回在腰间不停摩擦,有时上下坡还得提着医疗箱,导致医疗箱和带子的连接处经常被损坏。

对于何明学用坏的拐棍,陈飞则称,自己没有数过,但凭何明学走过的路,应该不止24根这个数。40余年来,何明学拄拐行医走遍菩船村。谁家病人情况怎么样?他都一清二楚……

不忘恩情:

虽已退休仍坚守山村

“老人有需要时要找得到我”

2023年1月15日,何明学退休,其妻在巴中城区上班。他原本可以到巴中城区和妻子一起生活,但他还是放不下村里的老人。

如今,菩船村交通便利,开车一小时即可到达巴中主城区,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,尚有1000余名六十岁以上的老人。何明学表示,村里一些年龄大的老人,身体病症多,平时都住在村里买药缓解病痛。

80岁老人石玉香患有高血压、肺气肿、骨质增生和心脑血管疾病,时不时就会发作,每到药吃完了,就会找何明学帮忙开药,“相信老医生”。每到赶场日,他都不外出,怕村里像石玉香患慢性疾病的老人找他看病。空下来的时候,他还对病人进行家庭随访。

↑巴中好人现场颁奖照片

何明学的坚守与付出,也收获了荣誉与认可。6月2日,他荣获四川巴中市2023年第一季度“巴中好人”。

6月21日,何明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,从2012年开始,村医的工作范围发生变化,注重公共卫生和基础诊疗服务,并做好相关宣传。他说,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、输液和看病,更主要是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。农村医疗是最基础的工作,要关注老百姓的身体健康。

↑现在的村卫生室

如今,何明学已退休近半年,但仍坚守在菩船村。

为什么不进城和妻子一起安享晚年?面对红星新闻记者,他说:“人不能忘本,年轻的时候,村民捐钱捐物帮助我家度过难关。村民的恩情,我得记住一辈子,现在,村里老人有需要时就能随时找得到我。”

红星新闻记者 张杨

编辑 郭宇 责编 冯玲玲

(下载红星新闻,报料有奖!)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随机阅读
财经